陳琪瑩老師的人智學分享 - 檢視文章複本

早逝的孩子:
[特此說明:不要企圖緩和、解決或拯救喪失愛子的父母的心痛,卻去無條件地精神性支持,承認他們的失去、卻也不帶批判地傾聽;不過,最人智學的作法,卻不是讓他們情緒性地發洩/宣洩──說出、哭出悲傷並不能解決悲傷,因為悲傷仍在,只有堅忍承受,才能淡化與解決悲傷;讓對方說出或哭出自己的悲傷,只會讓悲傷失去深刻的重量,走向需要被安慰填補的空洞與膚淺!]
孩子年紀輕輕就走了,父母通常有著無法接受的心碎,因為孩子被勾勒在家庭未來的圖像裡……
但早逝的人不應被「惋惜」、「憐憫」看待/對待,因為他們留給了地球更深層的禮物,讓逝去所在地方的人類可以獲得靈性的啟發與安慰──對早逝的孩子,我們需要給出尊敬,感謝他們把純潔的力量賦予了不怎麼純潔的人、願意犧牲。
[補充說明:沒有止境的長期悼念(如:想在當初阻止對方死亡/挽留對方不去死亡、拒絕承認對方已經死亡、覺得自己深深虧負/辜負對方、想為對方贖罪、想替代對方死亡……),是對生、死雙方的凌遲,因為彼此都不能或不願釋放對方,沒有一方能好好而瀟灑地離開;在傷痛裡卻真正尊敬,才能哀悼到死去的心魂,讓他們從我們身邊逗留的盤桓中離開,走向自己必須的前往……而這樣的我們,也將獲得更有勇氣活下去的力量!]
在告別式上真摯、誠懇地講述孩子的一生,在其中,感覺自己深深與孩子連結,孩子就能溫柔地靠近我們。
早逝的孩子並非世界的損失,反而是世界的福祉:那樣的孩子以活潑的靈性生命陪伴、編織在我們之間,讓我們面對死亡時有之前未有的平靜與祥和,也願意開始與靈性界正向連結。
[補充說明一:真正自然產卻早逝的孩子非常聖潔,往往會在死亡後與天使層級緊密相連,被天使力量承載與馱負。]
[補充說明二:靈性從不外在/外求,只要我們真心想念著、意識著,逝者就會臨在,在我們之間。]
[補充說明三:清醒前與入睡時是最能與(熟識)死者相遇的時間點;有時,夢也是死者對我們的回應/回音。]
再怎麼年輕去世,都沒有人會錯過或失去什麼,因為死亡是一種更純淨、明白的獲得,只是歸去在所來之處……
如果孩子必須早逝/失去,我們是否看到了孩子給出了另外的可能與空間,讓我們能更深化地經營自己其他的關係(如:伴侶之間更深刻地支持與連結、對孩子其他手足更溫暖的照拂……),完成孩子對這一世家人突然離去卻仍然留下的愛?……既有的什麼失去,另外的什麼也將更有餘裕。
[補充說明:有一種愛,是以我的驟逝/離開,成全你們從前不曾達到的情感深度,願意真正相持、相扶。]
永遠不要以世俗的標準衡量生死的問題與重量!
死去的孩子如果非常被家庭鍾愛,勢必會衝擊家庭的生態/狀態,讓家庭暫時性地危殆;但死去的孩子並不希望活著的父母/手足/家庭成員追隨:活著的父母/手足/家庭成員能夠充滿力量與希望地繼續活下去,就是死去孩子最大的安慰。
知道這一世的自己已經完成了對孩子的許諾與信任,孩子才(選擇或願意)離開;在孩子開始靈性新生的時候,曾身為孩子父母的我們也必須鬆開手,讓孩子到孩子該去的地方──神性的懷抱裡。
[補充說明:物質-地球性的生命以業力連結了靈性界人類的心魂──在彼岸的世界裡,對於我們親近與熟識的心魂,我們時而在內、時而在外,以與對方共在的情感相遇與陪伴:當我們注意著對方,我們進入對方之內;當我們關注其他,我們離開對方……生-死之間並沒有想像中的遙遠。]
[舉例說明一:活著的人會想與死去的人相見,實際上是死去的人前來與活著的人相遇,推動活著的人想見面/再見的心思。]
[舉例說明二:當我們不願放手/鬆手,死去的人就無法真正離我們而去,而會以各種形式(中陰性地)透過血液-神經(系統)的衝動左右/影響我們──死者進入活著親人的血液-神經(系統),喚起我們低等的衝動;當我們無法節制/紀律自己的本性,死者就能如此輕易掌控/操縱我們(蹂躪、性侵死者/與死者性交會更氾濫起人的動物-星芒性:不是死者本身喚起人的情慾,而是死者之內活著的元素/元素性激起人更低等的情慾;人內在能高等的因此死後無法再高等,只能低等)。]
死亡讓生命可以句點,也讓這一世出現了完整性。
當我們願意接受孩子的死亡,孩子的死亡就能成為我們內在真正平靜的力量,讓我們願意為生命重新出發!
能帶來生命的,本身就已超越了生命,所以這樣的回歸,何須恐懼?
死亡是一種偉大的力量,幫助心魂徹底而快速地蛻變──尊重死亡(的到來),才能被死亡引領/導引向智慧;蔑視/逃避死亡(的到來),反而會被死亡緝拿到窮追不捨。
從靈性的觀點來說:沒有父母曾經失去過孩子,因為孩子仍在我們的呼吸之間、睡夢之間……
[補充說明一:年輕的孩子逝去,因為孩子的無私,我們不會失去孩子;年老的長輩逝去,因為長輩的自私,長輩不肯失去我們。]
[補充說明二:愈年幼死去的孩子,愈與親生父母親常相左右,親子雙方並不因為生死而失去彼此。]
[補充說明三:年長去世的人卻無法如此,我們必須視像化對方的存在(以對方曾對我們說過的話、做過的事、對方吸引著我們的迷人特點……),讓對方彷彿重新活在我們之間。]
物質上空間,靈性上時間:任何事物過去,意味著我們已經遠離……
追根究柢,孩子的死,是要為我們帶來什麼?關係上的重新調整與定位?個人價值觀的鬆動與挑戰?生命意義的釐清與發現?……更深地看著自己、看著被孩子之死衝擊下的家庭,讓孩子的死為彼此帶來新生的意義。